• 联系电话:19953990233
  • 详情咨询:19953990233(厉主任)
  •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政务服务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沂蒙教学 > 学员心声
  让“乡愁”在共产党人心中永驻
 发布:   发布时间:2020/3/19 15:05:30

      前不久在山东省莒南县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进行体验式教学时,我聆听到这样两个故事,一个是沭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王子虹闲暇时便背起粪筐,为群众拾粪,并亲自为参军青年抬花轿;一个是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王东年卖掉祖林中上百年的大柏树,用于救济灾民。这两个故事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一直撞击着我的心灵,引发我的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乡愁”须臾不可忘记。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历史的记忆,是精神的寄托。乡愁作为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深深印刻在历史的记忆中,存活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是我们的共有精神家园。乡愁的本质就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于个人而言,乡愁或许是一堵砖墙、一条小河、一座古桥、一条古街、几棵枯树、一口老井。但中国共产党人的“乡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乡愁”,而是一种永驻心间为民谋福祉的情怀,是一种对人民群众的深情挚爱与关切,体现的是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共产党人要造福于民的信仰和追求。

    “乡愁”是每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天性,无论环境和形势如何复杂,无论职务和岗位如何变化,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不能变,为民情怀不能变,群众观念不能变,永远记住“乡愁”,始终胸怀“乡愁”,时刻不忘“乡愁”,与人民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

      记住“乡愁”,不忘“乡愁”,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经常看看自己的起点,进一步弄清自己的身份,不忘“我是谁”“从哪里来”。我们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于农村,来自泥土,而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家世也不例外,追溯家庭和个人的出发地,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说:“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延安梁家河的窑洞,是他人生的起点,凝结着他深沉的感情。身为共产党员,只有时常回望生命出发地和人生的起点,进一步认清自己的身份,牢记自己的过去,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找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才能够在“合格”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乡愁”作为共产党人的家风之源、文化之根、力量之本,满载着每一名党员干部最为鲜活的故事,寄托了每一名党员干部最为不舍的牵挂,根植了每一名党员干部最为深入的体验。记住“乡愁”,能够唤醒心中最美好的乡村记忆,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用故乡这面镜子经常照一照,检视自己是否丢掉了本来、本色、本源、本根。“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河南内乡县衙最为有名的三省堂前的对联。党员干部的根基在人民群众,流着与人民群众一样的血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出身怎么样,官职大小,但都有一个重要角色,第一身份是群众,都是来自于群众,千万不能忘了根,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廖俊波生前常说一句话:“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就是因为没有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廖俊波以“樵夫”的精神,为百姓开辟一片新的天地。现实中,确有少数党员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得意忘形,羞于与群众打交道,无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期待。试想,一个忘记“乡愁”、忘记自己的根在何处、忘记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党员干部,怎么会心中有人民?怎么会让群众为之竖起大拇指点赞?身为党员干部,只有不忘“乡愁”,不忘自己的“根本”,才能让现在走的方向始终与原点相对应,才能生出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并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记住“乡愁”,不忘“乡愁”,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经常想想人民群众的痛点,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职责使命,不忘“我要到哪里去”“我要为人民群众做什么”。党员干部仅仅知道“我是谁”还远远不够,更要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由谁赋予的,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是由什么决定的,自己的根基和归宿又是向着什么对象的,做到知行合一,把“在哪儿都是党员”的名号叫响、擦亮,地域可以流动,职务可以变动,职级可以调动,但自己作为党员的身份始终不动。

共产党人的“乡愁”内蕴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与希冀,记住“乡愁”,不忘“乡愁”,实质是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党员干部“乡愁”的浓烈程度和持久程度是检验其与人民群众感情是否深厚的“试金石”。一个党员干部能否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戴,不在于其工作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其历经沧桑仍怀有赤子之心,仍怀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如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30多年前一起工作的老同事时说的那样,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感情深不深,主要不在时间长短。焦裕禄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精神永存。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份感情,只要在一个地方工作过,就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群众。回眸我们党的历史,无数共产党人早已用实际行动对此作了有力诠释。周恩来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小平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焦裕禄“心里只装着老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为西藏阿里人民献出了生命。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只有对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才会真正和群众风雨同舟,并肩作战,“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努力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铸就一座“心碑”。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天山青松之所以能够傲立挺拔,绿洲白杨之所以能够昂扬向上,戈壁红柳之所以能够坚韧不拔,沙漠胡杨之所以能够不屈不挠,皆缘于它们根植深厚的土壤。党员干部在基层扎的根越深,就越有底蕴;群众的基础越扎实,就越有基本功。身为党员干部,只有记住“乡愁”,不忘“乡愁”,才能不忘初心,践诺如初,践诺不辍,始终与人民群众携手同行,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不忘“乡愁”,践诺如初,就要时常重温入党宣誓时的那份神圣感、庄严感和使命感,唤醒初心,强化党的意识,时刻想着自己是党的人,激发党员火红的初心和强烈的使命意识,把党员心底的“仪式感”挺起来、“荣誉感”提起来、“责任感”强起来,让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更加自觉、更加充分,使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不忘“乡愁”,践诺如初,就要有“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抱负、“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情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致,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多讲“乡音”,多走“泥路”,多上“垄台”,多吃“土菜”,多交“乡友”,与千里农家共患难,与万家灯火共团圆,做到“民之所欲、永在我心”,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不忘“乡愁”,践诺如初,就要培养敢于担当的自觉,提高勇于负重、敢于担当的过硬本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着力提高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做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担起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打头阵、当先锋的重大使命,与群众勠力同心共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Powered by ZZZcms